畫談

王漢翹的一幅字

王漢翹兄有點公事,來我辦事的地方小坐。他這個「生意人」很怪,鎮日無事在自己的公司時,便磨墨揮毫,寫字消遺,因而每每有幾卷「日課」隨身。 我們的公事談過,筆者便索閱他的日課。──先看一張條幅,只不過是他...

閱讀全文

靚字與靚畫

近來參觀過幾個書畫展覽,產生一個印象,那就是──香港依然是「靚字與靚畫」的天下。 外省人似乎很少用這個「靚」字,廣府人卻把這個字用得很傳神。「廣韻」釋「靚」曰:「裝飾也」;可見所謂「靚」,原只是胭脂水...

閱讀全文

趙之謙刻印

友人來電,說有一本趙之謙印譜,問我對它是否感興趣。──這還用問?立即吩咐他留下,決不轉手託人送來。 對於趙之謙,當日年少孟浪,曾經看他不起。那是由於當時過於崇拜李慈銘的緣故。李慈銘和趙之謙曾有過節,便...

閱讀全文

談上海治印

跟一位金石家午茶,閒聊起目前上海一些美術刊物發表的時人治印之作,彼此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──劍拔弩張。 「海派」原有良性與惡性之分,前人吳昌碩與今人陳巨來,是良性海派,但劍拔弩張的一路,則是惡性海派之尤...

閱讀全文

吳子健刻印

認識吳子健君,因得以欣賞他未刊的印譜,首先驚異的是,幾乎目前上海一地的書畫名家,如謝稚柳、關良、唐雲、來楚生等,都有他手治的印。 吳君來港不及一載,年紀則大概三十歲還未出頭,何以這些名家都會請他治印呢...

閱讀全文

鈐印

目前印章的實用價值,其實只限於書畫,因為公文往來,銀行印鑑,都已給簽字代替。只有書畫仍不能缺少印章。甚至有時會有這樣的情況,缺少一顆印章,構圖便久完整,鈐上一顆印章,霎時有起衰救弊之功。 但印章的風格...

閱讀全文

陳若海甲骨文印

談陳若海以甲骨文入印的文章發表之後,頗有人對筆者表示,曩日簡而清兄的尊人琴齋先生,即曾以甲骨文入印。言下之意,認為筆者對陳若海揄揚泰甚。因有此表示者不止一人,故不得不在此稍加說明。 自清末民初甲骨文面...

閱讀全文

國畫的一項重要因素──人與自然的離合

如果將國畫作歷史方面的觀察,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,那就是──一定要經過一番亂世,然後才能產生一批劃時代的畫家。 「荊關董巨」,是山水畫劃時代的畫家,他們產生於五代,五代自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混亂時代...

閱讀全文

「佳寧現象」在國畫市場

目前國畫市場有兩種現象,實足令人痛心疾首。 一種是,畫人藉着偶然的機遇,出頭露角,於是畫商乘勢力捧,不旋踵便製造出一個大師出來。 另一種是,畫人投海外人士之機,硬製造出一種面目,於是在「凡新便好」的吹...

閱讀全文

我守其一,以處其和──國畫受道家的影響

我國的繪畫,受道家思想的影響,多於佛家。夠諷刺的是,清初畫壇雖有「四僧」,可是這四僧的畫,卻偏偏是道味多於禪味。 其中最突出的是石濤,他還是禪門一代宗師,開堂說法,其「語錄」且見於記載,但他的繪畫思想...

閱讀全文

且說「畫中有詩」

前人談藝,常讚賞「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」。這倒並不是說凡畫皆須題詩,只是說畫有詩韻。 一切文學藝術皆以有韻律為美,詩詞歌賦等韻文固不必說,即使散文,亦必能哴哴成誦者始為美,是故《人民日報》的社論,連用幾...

閱讀全文

主控與法官兼於一身──答劉霜陽君《論吳冠中》

直到今日,才讀到劉霜陽君的《論吳冠中》,直覺上,感覺到是針對筆者,因此不能不說幾句話。 劉君在學生時代,已經有評論藝術之志,因此他的文章可謂「雄姿英發」。然而一向讀他的文章,卻有一個印象,他喜歡扮藝術...

閱讀全文

「道」不可須叟離

劉勰著《文心雕龍》,一開篇便提倡「原道」,而且賛之曰── 「道心唯微,神理設教。光采玄聖,炳耀仁孝。龍圖獻體,亀書呈貌。天文斯觀,民胥以教。」 這種以教化人倫為宗旨的美學思想,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典型。如...

閱讀全文

先廓清一些迷霧

筆者談畫,常常談到歷史文化背景,這種態度,頗受到「凡新便好派」的反對。做「凡新便好派」是最容易討好的事,一見「新」,立刻就可以攞出個很有深度的樣子,悠悠然說道:去研究它的文化因素,比下價值判斷有益得多...

閱讀全文

道家的「守一」與筆法關係

近日讀道家書《雲笈七籤》,忽然想起陳寅恪先生在《金明館叢稿》裏頭的一篇文章,論及「太平道」與孫恩之亂。陳先生提到古代一個很著名的故事,王子猷愛行,入門賞竹不問主人。這個故事一向認為可表現魏晉文人的風流...

閱讀全文

石濤的「一畫」──我對萬物,興會淋漓

石濤論畫,強調「一畫」。他說── 「太古無法,太朴不散,太朴一散而法自立矣。法散於何立?立於一畫。」 這雖然根源於道家「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法」的說法,但石濤卻有自己的思想,實亦不全同於道家。 道家...

閱讀全文

畫風的流變與道家的流變

國畫雖很受道家思想的影響,然而道家談美學的人卻實在不多。只晉代的葛洪稍有議論,因而可以一談,而且可以跟石濤的「一畫」略作比較。 道家尚自然、無為,可是葛洪卻頗推崇人工,他說── 「雖云色白,匪染弗麗,...

閱讀全文

變不是亂,革命不是流寇

畫的風格隨時代而變,是很正常的現象,如果不是這樣,那麼現代人豈不是還要寫唐人的壁畫? 畫的變革,就有點跟詩的變革一樣。詩由《詩經》的民歌風格,一變而為騷體,再變而為六朝的《樂府》,詩的形式雖變,但仍有...

閱讀全文

境由心生,畫由意造

昔袁中道論文章,有一句話說得很精警:「天下之文,莫妙於言有盡而意無窮,其次則能言其意之所欲言。」 論文如是,論畫亦如是,寫畫必須立意,能達意的才是好畫,若能意味無盡,耐人尋味者,當然更是上乘之作。 這...

閱讀全文

情意與神氣──《南田畫跋》四則

夜讀《南田畫跋》,茲摘錄四則如下── 「筆墨本無情,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。作畫在懾情,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。」 運筆墨的人不可無情,這即是「筆墨」的關鍵。若但以形而下求之,以為只是輕重疾徐濃淡的變化,難怪...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