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江湖戲法

地煞七十二變

那疍子和尚後來長大,雖作僧裝,其實卻學道術。江湖傳聞,他精通「七十二地煞」變化。便即是《西遊記》中孫悟空的那套神通變化了。 原來道門一向傳說有「天罡三十六變」、「地煞七十二變」,瞧起來似乎地煞的變法比...

閱讀全文

川劇有江湖戲法

話說北宋年代,江湖上流行着一套法術,名為「七聖法」。這七聖,是依着《封神榜》,說三眼二郎神楊戬,收服了梅山七怪,七怪改邪歸正,是故便改稱七聖。 二郎神是北宋很出名的神道,圍繞着他的神話故事很多,例如戲...

閱讀全文

川劇變臉奇觀

演員如果戴七張豬尿胞面具,那就可以變八個面(一張是本面)。然則何以又稱為「點彩」呢?因為一定要靠手指頭助力,然後才能恰好掙脫一層面具。如若不然,很可能要變紅臉卻變成金臉,那就跟劇情不配合了。 除了面具...

閱讀全文

杜七聖演七聖法

宋代由於二郎神的故事流傳,所以江湖藝人便有許多把戲是變二郎神的臉,連帶起來,他座下的梅山七聖便也給搬上塲。終於發展成為一套大型魔術「七聖法」。 那時以「七聖」為名的魔術家很多,最著名的是杜七聖。 明代...

閱讀全文

疍子和尚鬥杜七聖

孩子出來,卧在板櫈上。杜七聖先賣一輪符,就用利刀將孩子的頭斬下,再用被單將孩子蓋好,又賣一輪符,然後燒符唸咒,當將被單揭起時,孩子就連着頭跳下來了。如此法術,江湖人稱「續頭法」。 且說杜七聖行走江湖多...

閱讀全文

杜七聖怒斬葫蘆瓜

和尚收了魂魄,卻不管杜七聖,只走過對面一家麵店吃麵。既坐定,把孩兒的魂魄取出來,用碟兒蓋上,安在桌子上。 那邊杜七聖唸了咒,拿起刀來刴,那孩兒的頭落了。杜七聖放下刀,把被單來蓋了,提起符來,去那小兒身...

閱讀全文

《聊齋》的「種梨」

和尚自己把頭顱裝回頸腔,卻道:「我只顧吃麵,忘了還他孩子魂魄。」便伸手去揭碟子。這邊正揭,那邊杜七聖的孩兒壽壽就跳身來,看的人都發喊。杜七聖也道:「我從行這家法術,今日撞着師父了。」 以上一段疍子和尚...

閱讀全文

原來又是下茅山

卻待眾人把梨吃光,那道士也一拐一拐地走了,賣梨的郷下人看看自己的車子,只口定目呆,原來滿車的梨子一個都不見,這才恍然大悟,道士剛才種梨,分給眾人吃的,正是自己的梨子,不禁又惱又怒。 這個種梨的法術,顯...

閱讀全文

斬小孩頭用「彩刀」

我們如今且回頭再說杜七聖的「續頭法」。這個法,王亭之倒知道一些竅門,而且這魔術如今已太過通行,稍為踢爆,應該亦不影響江湖人士的表演。況且,首先踢爆此「續頭法」的,是清代的《鵞幻彙編》而非王亭之耶。這套...

閱讀全文

漢武帝見西王母

古代變戲法,講究恐怖,不似如今的戲術講究氣氛,所以從前勅法佬用的「彩刀」,中間夾層還藏有紅水,一刀斬下,用力一壓,中間那截鈍邊假刀壓入夾層,紅水同時擠出,給斬首的小孩,同時將頭右移,雙肩左移,看起來便...

閱讀全文

東方朔的點金術

原來當漢武帝時,由西域來中國一共有三條路,一條海道,由波斯灣經重洋來到山東;兩條陸路,即是所謂天山南北路。由波斯來的西域人,以海道為方便,所以希臘羅馬的點金術,亦先傳到山東。 東方朔未伺候武漢帝時,本...

閱讀全文

漢武帝會衛夫人

這個李少翁也名齊少翁,「齊」其實不是他的姓,只是因為他是山東人,山東在漢代為齊郡,是故人以地名,便名之為齊少翁。 王亭之在前面已畧畧談過漢武帝見衛夫人生魂的戲法,如今則可以詳談。 這套戲法,是三種戲法...

閱讀全文

魂去魂來的秘密

紗簾之外,本已香煙繚繞,施用「火彩」,煙霧愈來愈濃,忽地一聲響,火光一閃,便見到殿角上方突然湧出一陣雲霧,暗地裏有一名女子冉冉飄至;再一陣火光,那女子已斜斜飄下簾前,向漢武帝揖拜,依稀看來,不是衛子夫...

閱讀全文

「天宮偷桃」是繩技

卻說西域傳來的繩技,演為戲法,便有「天宮偷桃」這一傳統法術。 《聊齋誌異》對此戲法曾有記載。作者蒲松齡幼時曾入省城,見到當時春日遊會的戲法表演。變戲法的是父子二人,挑着一担籮筐,在官府堂前的天井表演。...

閱讀全文

博同情,得重賞

堂上官府老爺正接過天上掉下來的蟠桃,卻只見原來筆直下垂的繩索,忽然拍一聲掉落地。戲法人這時慌了,說道:「一定是天人發覺八八兒偷王母的蟠桃了,他們將繩索剪斷,八八兒還怎能回來。」 正張皇間,只見天上掉下...

閱讀全文

想起《七劍十三俠》

提到四十年代的「吊喴吔」,王亭之不禁有點懷舊。前幾年到紐約,見到紐約八和會館的譚秀珍,就談起這件事。 王亭之有一位表姐乃戲行中人,藝名車秀英,四十年代跟譚秀珍同班,班名日月星,那時他們演《七劍十三俠》...

閱讀全文

平行垂直,兩種繩技

在紐約見到譚秀珍,王亭之問她:「珍姐,其實你當時由四樓飛落舞台,驚否?」譚秀珍答得很爽快:「第一次,幾乎賴尿。」 粵劇藝人演粵劇,當然不比雜技藝員玩雜技,更不同戲法佬變戲法。雜技藝員是專業,戲法佬則有...

閱讀全文

唐代的繩技故事

記載說:「後漢天子受朝賀,舍利從西來,戲於殿前,以兩大繩兩柱頭,相去數丈,兩倡女對舞,行於繩上,相逢切肩而不傾。」 由此可見,當時舍利還訓練到「倡女」踏繩索歌舞。但這卻無非只是雜技表演而已,不足為異。...

閱讀全文

囚徒試演凌空索

獄吏聞言,便問那囚徒有甚麼與眾不同之處。囚徒說:「人人玩繩技,都只是將繩繫着兩頭,打橫牽緊,然後在繩上周旋踏舞。我卻只須一繩,至少長五十尺,如手指般粗細,抛向空中,我便可以凌空騰挪跳擲。」 這獄吏聞言...

閱讀全文

演繩技囚徒脫身

只見他執着繩的一頭,向空中抛擲,每抛二三尺,繩子竟懸空筆直地垂下。後來愈抛愈長,竟至一抛就過丈,繩子依然直立如有人在天上牽着一樣。這時候,看的人都驚奇不已,人人仰首望天,想看繩頭到底何在。 那囚徒於是...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