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香港教育署解釋

香港教育署於1986年,聘請各大專學校的專業教師,編訂了一本《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》,作為中小學中文教師的讀音指南。1990年10月修訂再版,1992年又出修訂本,可見此書發行之廣,以及編篡態度的嚴謹。

這本書在〈前言〉中說「要全面照顧韻書上的反切是不可能的」,並舉出了一些例子,如「品」字,不能依韻書反切讀為「丕飲切」,「打」字不能依韻書反切讀為「德冷,都挻二切」。

書中還指出古代韻書同一反切的字,現在已分化為不同的讀音,例如「鶯」、「櫻」二字,古代韻書同為「烏莖切」,但廣府語則分別讀為兩音。同此例子,還有「麗」、「戾」、「隷」三字,古韻書同為「郎計切」,廣府語則只有「麗」字依然讀「郎計切」,「戾」則讀為「淚」,「隷」則讀為「弟」。如此的例子頗多。

因此書中便引用明代學者陳第的說法:「時有古今,地有南北,字有更革,音有轉移,亦勢所必至。」這說法分明與何文匯相反,所以這本書中所引的音,完全不依據何文匯的妖音。

奇怪的是,教育署卻忽然向各校推薦何文匯的妖音,甚至作為公開考試的依據,十數年下來,青少年受害不淺,這個責任,市民有權追究。如果教育署說何文匯的妖音對,那麼這本《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》就一定錯,是則當年編篡此書的各大專學校學者,如羅忼烈、陳志誠、張群顯、單周堯、余迺永、陳煒良等十四位音韻學家,通通要拉出來打屁股,最可憐的是羅忼烈,他飽負盛名,是一位國學大師,亦因為何文匯而給教育署打屁股,幸而隌襯的還有著名的音韻學家張群顯與單周堯,羅公雖然受打,卻不寂寞。

王亭之認為,教育署要交代,何以何文匯的妖音對,這十四位學者編訂出來的「讀音表」錯?採用何文匯妖音的校長與教師,亦須要向學生家長交待這個問題,否則便是對學生與學生家長不負責任。這是件大事,特首梁振英應該成立專門機構來處理,處理得好,可以挽回他的聲譽。

2013年6月9日

catforward 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