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6) 彌勒問斷輪迴根本

第五位問佛的菩薩是彌勒,依問觀修道則是第四位。

由前章所答,引出一個觀修上的重要問題,一切有情都須先斷輪迴根本,然後才得證圓覺,然則如何斷輪迴根本呢?前章只是說,輪迴根本即是由輪迴見生輪迴心,那麼,又如何除去輪迴見。由是便有彌勒菩薩的三問。

於全部佛經中有一個通例,凡牽涉到觀修,必由彌勒菩薩問佛,在般若系列經中,無不如是,其餘諸經,亦必由彌勒菩薩問觀修,說觀修。現在便由彌勒菩薩問到這關鍵性的問題。此即當如何斷輪迴根本,由此問題便成三問。

彌勒先問「於諸輪迴有幾種性」,那是因為前面答金剛藏所問時,釋迦提到種種取捨皆是輪迴,是即種種取捨便應有種種輪迴性,由是彌勒即問及此點。

彌勒再問,於觀修圓覺時「修佛菩提幾等差別」?這不是問圓覺有幾種差別,而是問觀修有多少種差別。

彌勒三問,「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」?這是依前問而問,若觀修圓覺有不同差別,便應有不同的教化方便,所以便問,佛應該設施多少種方便來教化。

彌勒菩薩說教化,成立了一個瑜伽行的系統,即是《瑜伽師地論》以及《解深密經》所問。這個系統可以分為法相與唯識兩分,法相詳說蘊、處、界中種種現象與狀態,但關於心理狀態,則說為唯識。所以唯識並不是彌勒瑜伽行的整體,只是瑜伽行中說法相的一分。在一些論中,有時將「唯識」說為「瑜伽行」,那是由總來說別;有時又將「瑜伽行」說為「唯識」,那是由別來說總,並不等於將二者相等。釋迦於三轉法輪時詳說唯識,那是因為三轉法輪才說到深般若波羅蜜多、如來藏、不二法門的觀修,既然談到觀修,自然便牽涉到心理狀態,因此「唯識」在三轉法輪中只是一分,並非轉法輪的主題,現在有些唯識學家,認為三轉法輪的主題是說唯識,並且將唯識包括整個瑜伽行,那只是對自宗的標榜而已。釋迦與彌勒都沒有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斷章取義。

這樣說並不是輕視唯識,凡佛所說皆不應輕視,但學人卻不宜拿出佛所說的一分,來為自宗作標榜,一標榜就必有惡果,所以便做成現代學人誹撥如來藏的惡行。

現在回頭再看彌勒的問題,問輪迴性,自然與眾生的心識相關,這便應該理解唯識。問修圓覺有幾種差別,那便牽涉到眾生的種姓,這亦與唯識有關。甚至問到有多少種教化方便,其實亦牽涉到唯識。如是三問皆牽涉唯識,其實主要是牽涉到阿賴耶識,也牽涉到未顯現出分別性的阿賴耶,所以才建立「種子」來說阿賴耶與阿賴耶識,能這樣理解,便知道不能引唯識來以偏蓋全,甚至以此一偏之見來誹撥佛說的究竟見。

 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