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4) 問答觀修道場及具體觀修

第十一位問佛的菩薩是圓覺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十位。

圓覺菩薩是最後一位問佛的菩薩,所以便問及如何安居來修圓覺清淨境界,這即是如何結道場而修,以及道場的規制。此外,圓覺菩薩又問及,圓覺三種淨觀中,到底以何為首,這便是很具體的發問,堪作後人的規模。

佛答第一問道場,說得很具體──

若佛滅後,於法末時,眾生若具大乘佛性,虔信秘密大圓覺心,則當於伽藍(僧伽藍摩,saṃghārāma)安處徒眾。伽藍中須四事具足,飲食、衣服、卧具、湯藥是為四事,在伽藍中,如佛前所說行觀修,若有事故,不能居伽藍共修,則可「隨分思察」,這即是可於伽藍外,隨其分量來作思察,這是對觀修行人的方便。

道場亦有期限,長期一百二十日,中期一百日,下期八十日,這即是每次結眾觀修的期限。因為安居即等於閉關,期限即等於關期。

若佛滅後,道場中亦可施設形象,心存目想,懷念世尊,如佛常住。

道場中懸挂幢旛,燒香散花誦經二十一日(三七日),且作懺悔,如是得心輕安。現在的道場則多作普賢七支供養:頂禮、供養、懺罪、隨喜、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、回向。

如是作,則心輕安,經二十一日後,即一心攝念觀修。

依印度規矩,若於夏日安居為期三個月,安居時心離聲聞,所以可不聚眾,因為若結徒眾,可能有聲聞加入。

凡安居日,須於佛前作如是言:「我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某甲,踞菩薩乘。修寂滅行,同入清淨實相住持,以大圓覺為我伽藍,身心安居平等性智,湼槃自性無繫屬故。今我敬請,不依聲聞,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,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,不繫眾徒。」

如是即為菩薩安居,過安居期隨往無礙,這便等於閉關的人出關。無論安居與否,若非所聞一切境界,行者皆不得取,這便是告誡行人不可於觀修時生起心魔。

如是答安居道場竟。

佛答第二問,觀修方便以何為首。

佛說,三種觀修皆可為首。若行者以奢摩他靜觀方便為首,是為初靜。於初靜中,四大離散,六塵寂滅,由是無身心相,是為一身靜,於是起覺。由一身靜以至一世界靜,亦皆證入一覺。於覺遍滿一世界時,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,皆能覺知,百千萬億世界亦復如是。

若行者以觀修三摩缽提為首,是為幻觀方便,行人憶想十方如來,十方菩薩,依種種法門,漸次修行勤苦三昧,於三昧中起幻觀,於幻觀中作事業,利益眾生,是即所謂變化諸幻而成大悲。

若行者先安坐以觀修禪那為首,則先數息而令心靜,於是觀想心生、住、滅,且了知心生、心住、心滅的境界,如是即成寂觀。

及後,行者如是不須安坐,於行住坐卧中,即生起了知境界,由分別念數次第漸進,直至了知百千萬億世界,此等世界中一滴雨,都猶如眼前所見、所受用的事物。

如是即是「三觀初首方便」。

佛且說,「遍修三種,勤行精進,即名如來出現於世。」

若於鈍根眾生,觀修不得成就,那是因為夙生以來的業障作障礙,那便應當勤作懺悔,常生得證圓覺的希望,日常應斷憎愛、嫉妒、諂曲,以求上進。於三種靜觀,可隨學一種,若觀修不成,則改習別種,如是心不放捨,漸次求證。

上來答圓覺菩薩問竟。

 

back cat 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