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康熙字典》的體例
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查出一個字之後,要明其體例然後才能應用。今試引一個居然可以引起爭論的「跌」字為例。

「跌」字在「足」部,五畫。《康熙字典》是這樣註釋其音義 (標點由王亭之加) ──

「跌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結切;《正韻》杜結切。並音「耋」音。 (按這即是由唐代至明代,此字皆反切為「耋」音) 。《說文》踢也;一曰越也。《公羊傳》莊二十五年:肆者何跌也。〈註〉,跌、過度。……」

由引《說文》開始,是解釋字義,一義為「踢」,另一義為「越」。對第二義,則引《公羊傳》魯莊公二十五年的記事中「肆者何跌也」一句為証,依註文,「何跌」即「何其過度」,用「過度」來表達「越」的意義。

其後又引其他古籍,說明「跌」字有「蹙」、「仆」、「無儀檢」(失禮) 等意義。可是,接著字典又另出音義,說云 ──

「又,《集韻》陁沒切,音「突」。《類篇》足傷也。」

此即引《集韻》與其他韻書不同的音,「突」(如今用普通話讀「陁沒切」,即得近乎廣府話的「鐵」音)。讀此音時,字義解為「足傷」。這便即是「跌打」讀為「鐵打」的來源了。所以識查字典,就不會受人所欺。

(查字典 十之三)

2009年9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