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大王碑

清光緒三年(西元一八七七年),長白山區解禁,設桓仁縣,縣吏關月山在荒野中發現了一塊石碑,今稱為「好大王碑」,記錄高句麗第十九代好大王談德的生平事功。

因為好大王名叫「談德」,於是報知當時住在瀋陽的名士談國桓(筆者的十叔祖),國桓公化八百銀圓令人焚去碑上的莓苔,加以整理,共拓得三數墨本,此即世稱「談國桓本」,如今已是重要的研究文獻(甲午以後,又有《談國桓重拓本》)

從此以後,中韓日三國人士即對此碑加以研究,因為此中牽涉到三國的歷史。

據談國桓公致筆者先父紹如公書,謂高句麗王一族實為箕子後人,亡國後居夫餘,實姓「談」,所以好大王其初名「安」,後來因為開土闢疆,恢復了「箕子朝鮮」的版圖,遂索性改名「談德」,此或乃臆測之言。不過當時初拓碑者有潘祖蔭尚書,與瀋陽談氏兩代交好,潘精碑版文獻歷史,此或當時商討所得的結論。如今若能進一步研究夫餘朱蒙一系的家史,應該有助於高句麗問題的爭論。

如今中與韓朝所爭,是高句麗當時獨立國,抑是中國的附屬國,未及於文化與血統的淵源。但若論臣服,則高句麗實曾為中國的僚屬國,這一點對中國有利。

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
2006年10月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