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「落雨細濕」

春雨天,廣州話稱之為「落雨細濕」,雅得很,發音則為「落雨施濕」。

「細」字讀為「施」,是唐五代時的中州音。「細濕」應是當時的口語,所以五代詞才有「細雨濕流光」的句子。將「細濕」一詞分拆入句,所濕者不是土地,是「流光」,便頓時將讀者帶入一個歲月消磨,淡淡哀愁的境界。但倘如「細濕」不是熟語,詞句便顯得沒那麼自然。前人論南宋吳文英的詞,說「如七寶樓台,拆下來便不成片段」,即因吳文英喜造麗詞,但卻不自然。

「細濕」一詞傳入廣府,廣府人亦唯於說「細濕」時讀為「施濕」,其他場合,「細」字已一律轉讀為「世」。這是很自然的「約定俗成」。如今何大博士教授先生反對約定俗成,那麼,是否「落雨細濕」要規定讀為「落雨世濕」呢?這是原則問題,不容抵賴,裝做不曉得有「專讀」這種情形。

廣府話中屬於「專讀」的情形很多。「十三行」、「廣生行」的「行」,專讀為「巷」;「事頭」、「芋頭」的「頭」,專讀為上聲,此種例子俯拾即是,王亭之於此亦曾舉過一些例子,足見方言讀音實不能依一本韻書來作規範。受其誤導的傳媒,其實自己心中無主,只是鸚鵡學舌學錯音,錯而不改,好一張面皮!

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
2006年6月2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