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6) 文殊問「如來本起清淨因地」

文殊師利是第一個向釋迦請法的菩薩,他對釋迦說:「大悲世尊!願為此會諸來法眾,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。」筆者已經說過,這即是請說如來藏,以如來藏為因地。

現在解釋一下「本起清淨因地」。此即說「因地」是「本起清淨」,也就是法爾清淨、本初清淨的意思。因為因地是本起、法爾、本初,所以下文釋迦之所說,無不以本起、法爾、本初為主旨。依因地而修的「法行」,能起本覺,本覺之所覺,便是法爾的自然智,這自然智的境界,則是本初清淨大平等的如來藏,此中無一不是本起、法爾、本初。

凡夫依心識來覺受,所以一切覺受都落入名言句義,這些覺受的境界,不能說為本起、法爾、本初,因為是依名言句義來覺受,覺受之所得,便只是名言句義的境界,這個境界十分粗疏,所以只能說為概念,例如糖的味道,人食時一定說之為甜,還可以加種種概念的形容來說它如何甜,那似乎很精細了,其實不是,無論怎樣去形容,其實都說不出這塊糖的真實味道。說不出真味的言說,便是粗疏,也可以說,凡依概念造作而成的言說,一定粗疏。

十地菩薩及佛所得的「三昧正受」稱為本覺,本覺者,便是離名言概念、離言說造作的覺。仍以食糖為例,糖的味道怎樣,便嚐出怎樣的味道,這樣的覺才可以稱為本覺,《入楞伽經》說的「唯心所自見」,便是本覺的境界。這裏說的「見」,其實已包含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覺受,等於同時說「唯心所自聽」、「唯心所自嗅」等等。既然是「唯心所自」,不受一切名言概念的影響,這便是「本起清淨」。

如來法身可以說是本起清淨,如來法智可以說是本起清淨,如來法界可以說是本起清淨,這些都容易理解,可是這樣說時,便遺漏了世俗,所以如果要全面說本起清淨,那就應該說法爾智識雙運的如來藏,這樣既包含了如來法身(法界、法智),也同時包含了在如來法身上隨緣自顯現的一切世間。這些世間其實亦是本起清淨,只不過受眾生建立的名言句義污染,於是變為不淨。此如一塊糖,它的味道本來如是,人卻喜歡加上名言句義來增上,例如說,這塊糖有咖啡味,同時又有點牛奶的味道,所以是「牛奶咖啡糖」,這樣別人吃這塊糖時,受了「牛奶咖啡糖」這個名言的影響,落入牛奶咖啡的概念(句義),於時便人人便都說「牛奶咖啡」味,這味實在由增上做作而成,並不是「唯舌所自嚐」的本味。

說到這裏,應該已說清楚「本起清淨因地」了,文殊所請,便是請釋迦說清楚這個因地,同時指示如何依此因地觀修「法行」。前面已經說過,這其實是請釋迦說如來藏法門及其觀修。這有甚麼利益呢?經說──

「菩薩於大乘中,發清淨心,遠離諸病。」

「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。」

釋尊說法,安立法異門甚多,目的在於依據不同的根器,由種種法異門將之分別引入本覺(三昧正受),現在請釋尊作一總說,明白演示「本初清淨因地」為何,這樣,由種種法異門入的菩薩,便當知道還要入甚麼法行才是究竟。如來藏法門可以由四諦入、唯識入、中觀入,倘若住於四諦、唯識、中觀,便自以為究竟,那便是「病」;倘若依四諦、唯識、中觀的種種宗見以為究竟,於是誹撥本覺、誹撥本智、誹撥如來內自證智,誹撥智境與識境雙運,那就更當然是「病」。《圓覺經》中釋迦之所說,可以說是除病的法門。

不只菩薩,連凡夫亦可以受到利益,所以說「未來末世眾生」,若求佛乘(大乘)的見修行果,亦能依《圓覺經》的開示,不墮入邪見,這便是對末法時期眾生的重大利益。我們可以看看現代,如來藏居然說是外道思想,或者自以為寛容,說釋迦演如來藏,是為了開引外道,這些便即是末法時代的邪見。如果要開引外道,用不用說了這麼多經典來演述如來藏?即就本經而言,為甚麼一開經,便要由文殊師利菩薩來問如來藏,然後全經演說如來藏的觀修,這是「開引」嗎?顯然不是,因為本經所說的「圓覺」,是對如來法身、法智、法界、智識雙運如來藏境界的「圓滿覺」,這與開引外道何關。

在末法時期,凡是關係到佛究竟法門的見修,都會給人說成是偽經。本經是華嚴宗的根本經典,《金光明經》是天台宗的根本經典,《楞嚴經》是說「一佛乘」(大乘)觀修的根本經典,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引導學人進入「一佛乘」的根本論,這些經論,都給人說是偽作。經典的內容甚深秘密,然而卻絲毫也沒有違反釋迦的經教,請問有甚麼人有資格作偽、作偽的目的何在?我們其實可以這樣想,能寫出這些經論的人,用自己的名字來發表一篇論,也就夠了,何須作偽,而且,能說出這些經論所說的見修,其人最少也是高地的菩薩,這樣程度的觀修行人會作偽嗎?由這些指責作偽的情形,我們便知道「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」的重要。

本篇說文殊所問畢。下來,將解釋釋迦之答問。

 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