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1) 釋迦說三種觀行

釋迦答威德自在菩薩所問,說有三種方便觀行,不過其實一切修行實無有二,因為「無上妙覺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。」這句經文所說,便正是如來藏的義理。經文說如來與一切法都由無上妙覺所生,此妙覺遍諸十方。這便即是如來藏為佛內自證智的意思,因為妙覺所覺的境界,便正是佛內自證智的境界,所以便可以說,如來由此妙覺生起;此智境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,因此亦可以說,一切世間由此妙覺生起,由是即知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。

釋迦答修行方便時,先指出這點,其實目的在於向威德自在指出,如來本性當然即是佛性,一切諸法之本性其實亦是佛性,必須知道這點,然後才能理解修行圓覺。

接着,釋迦即說三種觀行方便,奢摩他(Śamatha)、三摩缽提(Samāpatti)、禪那(Dhyāna)。

奢摩他即是「止觀」的止,經文說止的行相是「取靜為行,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。」意思是:行者恆時妄心亂動,於修止時心則緣於一境,於此境中取靜為行,由是一切妄念澄息。這時行者便會覺得心識煩動之苦,於是生起靜慧。

這種觀修相當於密乘修生起法,由生起法得起本尊慢,這本尊慢便可以說為靜慧,息滅了凡夫心識的煩擾。由本尊慢令凡夫的「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。」這即是行者由生起本尊智而滅凡夫身心的執着,由是引發輕安。所以經文接着說「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,於中顯現,如鏡中像。」所謂「十方世界諸如來心」便即是本尊慢。本尊慢於心中顯露,即如「鏡中像」。

三摩缽提即是「等至」,經文說其行相為「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,皆因幻化。」此即謂由淨覺心來覺知心性與根(內)、塵(外),此三者皆因幻化而成,所以才會建立虛妄相(外)、覺受虛妄相(內)。觀修三摩缽提,即是於觀修中由心性起諸幻,以幻除幻。所謂除幻,即是「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」,這樣一來,便等於由觀修三摩缽提,成立如幻眾生,行者於是知一切眾生如幻、諸法如幻,因為他們的成立都由變化諸幻而成。

這樣的觀修相,便相當於密乘修圓滿法。觀修圓滿法時,心性有如水晶,光華本不外露,但當受外在環境引發時,便現為虹光,這虹光實如幻而顯現,也可以說是依相礙緣起而顯現。例如一點紅光,稍為動搖,便變成綠光、藍光、紫光,由是即知紅光如幻,由動搖而成綠光、藍光等亦如幻,由此行者便不會執着於水晶光華外露所成的顏色。這便是「即起諸幻,以除幻者」,以及「變化諸幻而開幻眾」。若行者由此悟入如來法身功德,便能「內發大悲輕安」入菩薩行,喻為「如土長苗」,即是以此三摩缽提的觀修為基礎,漸次圓滿菩薩行而證圓覺。

禪那通指入定,不過這裏所說的禪定,實已超越四禪八定,專指「不取幻化」(不住三摩缽提境界)、「不取諸靜相」(不住奢摩他)的禪定境界。當不落於這兩種境界時,便能了知任運圓成的無礙境界。此境界相當於密乘的生圓雙運,由雙運境得現證如來藏,此中所說,須另文詳述。現在只能指出,如來藏境界隱密,只能方便說為佛內自證智境與心識境界的雙運,在此雙運中,識境不礙智境,智境亦不礙識境,所以經文便將此雙運境界比喻為「器中鍠」(藏在器皿中的聲音,如鈸聲即鈸內之鍠),且說此行相為「受用世界(外)及與身心(內),相在塵域(外),如器中鍠(內),聲出於外,煩惱湼槃不相留礙,如鈸相不礙鈸聲,鈸聲亦不礙鈸相。這內外相運而非相礙的覺境,是甚為深密的禪定,能於定中彈指而成圓覺。

如是三種觀修方便,實有次第漸進,行者先修奢摩他,然後入三摩缽提,反覆修習這兩種禪定,即能入禪那境界,此時現證一切諸法任運圓成,於時離相礙而證無礙,由證無礙而得起圓覺。

至於行者觀修三種方便後,如何交替修習而得證圓覺,則於下來即說。

 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