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0) 釋迦說開悟法性(一)

釋迦答淨諸業障所問,分四段文字而答。

第一段,說眾生迷悟於四相。四相者,即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(經文作「壽命」)。

眾生無始以來即執此四相,即如前經文所說,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」。由是取五蘊妄相為我相;取生滅、輪迴為人相;取盛衰交替、哀樂相承、變異相續為眾生相;取命根不斷而住世為壽者相。此中壽者相已包括阿羅漢等行人,亦包括未究竟除我執的菩薩。

第二段,說迷悟於四相,即有種種迷悟。

所謂迷悟,即是顛倒。實相本有而不知,妄相本空而執實,所以說是顛倒,由顛倒即生種種次第迷悟。

1‧「生憎愛二境」。違我者憎,順我者愛。

2‧執虛妄體,即執妄我體,包括「人我」與「法我」。

3‧於種種妄我體上再起種種妄心,是為「二妄相依」。

4‧「二妄相依生妄業道」,即由二種妄執而作虛妄業。

5‧「有妄業故妄見流轉」,輪迴流轉本亦虛妄,卻因因作妄業而認之為實。於是即得惑、業、苦三種迷亂果。

6‧既執實虛妄流轉,於是便厭流轉,其實此厭亦是虛妄。

7‧由執實妄厭流轉,便妄見湼槃。於是行者妄執空寂,妄認湼槃為真實。

有上來種種迷悟都不能入清淨覺,於是又認為修道便可以有覺入心,那即是認為修道可以代替從前的覺受新得一覺。這種行者,無論「動念及與息念,皆歸迷悶。」因為他的認識就是迷悟。

行者須知,不是有覺來入於人心,亦不是有覺令人心不能入,只是行者自己的心有「無始本起無明」,人受此無明主宰,便落於我執,既有我執,便一切都不能捨離,此如沒有人肯捨離生命。

無明相續,愛與憎便生起,憎愛心又長養無明,於是無明與憎愛輾轉相續增上,這便是人的根本迷悟,是即不能入道。

第三段,釋迦解釋四相。

釋迦說四相,實為行者而說,依四次第說行者的證悟,其初,所證悟為我相,證悟次第漸進,於是其證悟狀態便次第為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今亦依此而釋──

1‧說我相

人並不是常常覺得有我身,但當有事臨頭時,便自然會執着身體為我,經文舉例:如果身足不能屈伸,要施針灸,這時候便會生執我之心,這樣證取以身為我,實在是以根本無明為我,其證取非由覺性,實由無明。

同樣,以無明為證取,如來可以執為我相,我成如來,湼槃亦可以執為我相,我在湼槃。

因此,說到執我,說到我相,必須知道這是無明的證取相,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「我當然是我」,若不知無明為根本,便很難去除我相。譬如修空,即使自以為證空,他的我相實在並未除去。

2‧說人相

倘如除去我相,則易墮為人相,所謂人相,不是指他人之相,仍然是行者自己的相,不過已不執為我相。

不執為我相,可以說是證悟,是超越我相的證悟,然而這證悟便恰恰是人相,所以人相實在是一種證悟心。一如我相實為證悟心。即使存有少份證悟心,能窮盡證悟理,都落為人相。

3‧說眾生相

眾生相是甚麼?即是自證悟未能達到之處,所以經文解釋眾生相,說是:「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。」

經文舉例,有眾生相的人,認為「我是眾生」,他認為眾生非我非彼。為甚麼非我?我是眾生,所以不是我。為甚麼非彼?我是眾生,所以不是彼。

然而誰都知道,我便是眾生,彼亦是眾生,因此這證眾生相的行人,卻執着名言句義,認為眾生非我非彼,那便是於證悟時,被「眾生」這個名言所縛,由是才會認為自己脫離人相我相。

這裏以眾生相說名言概念縛,其實一切名言概念都實可於證悟時成縛,例如縛於「緣起」、縛於「唯識」、縛於「空性」,這些緣起相、唯識相、空性相,便都是眾生相。所以中觀應成派及大中觀都說不能立宗,凡立宗必落於宗義,成宗義相。

4‧說壽者相

小乘行人入湼槃即名壽者,其實菩薩乘行人若入菩薩乘湼槃,亦應名壽者。入壽者相的行人,便是指,住湼槃而不能出的行人。

為甚麼會住湼槃而不能出呢?依經文所說,即是「覺所了者,一切業智所不自見,猶如命根」。行者於未究竟湼槃時,未能以阿賴耶融入法性,只能以阿賴耶識融入阿賴耶,於是便生「一切業智」,這一切業智不能自照,於是行者便以住入阿賴耶為湼槃,這種證智狀態便是壽者相。稱為湼槃,只是因為已入寂滅。

所以經文說,執壽者相的行人,已能用心照見,前三類覺者所起的證悟實為塵垢,尚有能所,然而能覺所覺不離塵垢。執壽者相的行人則可離塵垢,如用熱湯澆冰,更無有冰,當前三類覺者的塵垢去除時,執壽者相的行人,雖已離能所,可是卻執着於覺心,猶如命根潛伏於身,彼覺心則潛伏於心,如以熱湯澆冰者,執着於冰消。

如上已依修證次第釋四相畢,下來釋迦將正說開悟法性,即是回答的第四段。

 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