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本重要韻書 上

《康熙字典》註音,用幾本重要韻書的反切。每本韻書所收的,都是當時約定俗成的字音,以書面音為主,口語音亦有收入。

反切音於六朝時成熟,劉宋時周彥倫作《四聲切韻》,梁朝的沈約補了一些字,成《四聲韻補》。到了隋代,陸法言與顏之推等文士討論音韻,於是由陸法言撰成《切韻》五卷。唐代時孫愐依當時約定俗成的音,刊正《切韻》,名為《唐韻》── 到了如今,《切韻》僅剩殘卷;《唐韻》已佚,《康熙字典》所用的《唐韻》,是引自徐鉉校《說文》時用的反切。這個系統的音韻,大致可分為「魏晉六朝」與「隋唐五代」兩個時期。

研究廣府話,對這兩個時期的音韻非特別留意不可。於晉、六朝時,中原大亂,唯粵地 (廣州) 太平 (古代廣州是個大行政區,不等於如今的廣州市),所以中原人士多遷居嶺南,那就帶來了許多中原音,例如「新婦」讀為「心抱」。

於殘唐五代時,廣州為南漢政權中心,南漢推行「官話」,曾三度下詔令人民學習。所以許多中原音亦保存下來。如南漢君主劉鋹,「鋹」字即不讀為「長」,依當時官話讀為「橙」(陽平聲)。由是派生了「蠻倀」、「倀雞」、「為虎作倀」等語音。不知這歷史,就會跟著喜出位的人,讀為「為虎作昌」了。

(查字典 十之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