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易研究一片空白

王亭之近日讀到三本大陸出版的《周易》研究著作,這或者即是「開放」的成果矣。然而這些著作,卻實在辜負了一番「開放」,因為它們始終不敢堂堂正正將《周易》看成是一本卜筮之書。

三本著作,一本講古仔,說是武王伐紂的歷史。這種觀點其實很犯駁,要寫歷史,何必如斯隱晦,弄到要用卦爻來做代號耶,它們又不是情報密碼。

另一本,則說是奴隸社會的歷史紀錄。如果說《周易》一書有許多奴隸社會的資料,那當然可以,因為任何著作都脫離不了社會背景。但倘如將資料看成是完整的歷史紀錄,那就未免太過戇居。

第三本,雖然採用漢代經師的觀點,既談卦例,又說爻例,只可惜作者偏要時髦,久不久就要「辯證」,大概表示自己是用「唯物辯證法」來研究卜筮,而且一陰一陽,正符合「矛盾統一」,因此就得非要古人穿「解放裝」不可。

未開放前,王亭之跟人談起《周易》,總可惜大陸的學者,未能自由發揮,發表著作,因此很少讀到內容紮實的研究文章,只除了用文字學觀點來「訓詁」《周易》,此外便似乎有所禁忌。

然而「開放」矣,開出來的結果,依舊是縛手縛腳的文章。王亭之不明白,把《周易》看成是卜筮之書,有何不可,若說卜筮迷信,那亦是古人迷信,我們總不能要求古人懂得馬列主義與辯證法也。王亭之不知道,到底如今大陸究竟是已無人研究《周易》漢學,抑或是易漢學依然犯忌。總而言之,自「開放」以來,易學著作出版雖多,可是卻看一本令人失望一本,甚矣乎,得好書之難也。倘若不在這方面加以補救,再過十年廿年,《周易》的漢學研究,恐怕真的會變成空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