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隱括」只堪一笑

讀《全宋詞》,方才知道有一位林正大,專喜歡隱括前人的詩賦入詞。

例如杜甫有《飲中八仙歌》(知章騎馬似乘船),他則隱括為《一叢花》──「知章騎馬似乘船,落井眼花圓。汝陽三斗朝天去,左丞相,鯨吸長川。瀟洒宗之,皎如玉樹,舉盞望青天。 長齋蘇晉愛逃禪,李白富詩篇。三杯草聖傳張旭,更焦遂,五斗驚筵。一笑相逢,銜杯樂聖,同是飲中仙。」

餘如隱括王羲之的《蘭亭序》;陶淵明的《歸去來辭》;韓愈的《送李愿歸盤谷序》等,不勝枚舉。

以這樣的方法來寫詞,當然是文字遊戲。因為所謂「隱括」,亦即設法將前人的文字安排入詞調之內,既要講究不失原意,還要講究盡量利用原來的詞句。這裏頭當然也就有填詞者本人的意境了。

然而即使是文字遊戲也罷,其實也限制諸多。因為要依詞律,有時甚至還不得不因律而害意。試看──

「眼花落井水底眠」,變成「落井眼花圓」。唐人「眼花」一詞,廣府人如今還是口語,所以任何讀者一定曉得它的意思,然而林正大卻為了湊韻的緣故,硬加一「圓」字,眼花便變成水花了。

「舉觴白眼望青天」,變成「舉盞望青天」。抽掉了「白眼」,傲岸之氣便變成悠閒之態,整個形象改頭換面。

但想像當時,這種「隱括」卻是為社會欣賞的,所以連蘇東坡也有幾首這樣的作品。因為當日歌舞筵前,紅牙拍板,但求一笑,對詞的文學價值其實要求不大。

這正如今日的臨摹畫稿,但求成畫,也就不惜「隱括」前人或者老師的作品。然而凡「隱括」必有所失,是則這條路雖然速成,其真實的價值亦只不過僅值一笑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