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師談佛

如來藏說金融危機

佛家究竟說「如來藏」,當中有「四重緣起」義,其為業因、相依、相對及相礙。一般以為這只是佛家理論。其實,以此義理用於觀察世情,亦能讓我們對世事有更深刻透澈的認識。談錫永上師於其近作《細說如來藏》書中,便...

閱讀全文

參與「漢藏佛學研究」

去年夏天,北京人民大學國學院沈衞榮教授來訪,邀請王亭之擔當他們的學術顧問,他說,學院名為「國學」,但研究範圍卻包括「漢藏佛學」,近數十年,國際間只有王亭之在這範圍內孜孜不倦,因此堪當顧問。 於是便談起...

閱讀全文

三豬開發黑水城

培訓研究黑水城文書的人材,任務其實十分難巨。要研究這些文書,要精通古漢語與藏語,最好還能通西夏、粟特、吐火羅文。此外,還須通達漢傳禪宗、華嚴、淨土三宗;藏傳甯瑪、薩迦、噶舉、覺囊四派的教法。因為黑水城...

閱讀全文

居然跟黑水城有緣

由於黑水城文書二百五十萬件無人處理,老教授季羨林及馮其庸二位學者,便寫信給胡錦濤,要求成立一個專門學術機構,培訓人材,且著手處理。胡錦濤立刻批准,在人民大學成立了國學院,由馮老主理。 王亭之萬沒想到,...

閱讀全文

二百餘萬件西夏文書

約在西元一千年左右,西夏建國。他們是羌族人,在唐代曾受賜姓李。由於助唐平黃巢有功,首領拓跋思恭被授夏州定難軍節度使。到了宋初,封地五州盡被宋奪去,首領李繼遷於是投靠遼國,藉遼人之力恢復了故土,以當時的...

閱讀全文

真真假假

如今一些開堂說法的人,總喜歡說,這本經假,那本經假。寬容一點,則說這本經不純、或這本經有疑問。 對經如此,對印度諸論師寫的論,亦當然如此。這本假、這本有疑問,弄到學人瞠目結舌,佛家居然有這麼多的假經假...

閱讀全文

云何「甚深秘密」

甯瑪派的甚深秘密教法,名為「大中觀」,亦即如來藏思想。 粗淺而簡單地,可以這樣說如來藏── 一切諸佛,其成佛的內自證智境界,即是法身。所以三世諸佛法身,同攝於一個境界,並無個體。 在這法身境界中﹝亦即...

閱讀全文

「實相」與「空相」

王亭之有時人緣都幾好。僑居日本的王文政先生閱網上文章,知王亭之好食「日本果子」,於是萬里迢迢寄贈數款來,其中「栗寶樂」一款配鐵觀音,真似孟光與梁鴻。 他順便問王亭之一條佛學問題:何以《法華經》說「諸法...

閱讀全文

「空」即是「零」–佛家唯物

一直以來,人多錯認佛家的基本思想為「唯心」,王亭之自從弄通了如來藏後,即指出佛家的最究竟思想,其實可說為「唯物辯證」。 後來讀到四川劉立千老居士寫的一本書,他提出:「佛家毘婆娑部的思想,是佛家最唯物的...

閱讀全文

「一半到家開」

擔當和尚有一首詩:「無事去尋梅,得梅歸去來。雪深花尚淺,一半到家開。」 這首詩只是「白描」,把「尋梅」之事平平淡淡地說出來,不加渲染。可是此詩卻有禪意,難怪說,禪也者,只是「家常日用」。所謂「家常日用...

閱讀全文

佛盲每自中年始

人到中年﹐便多哀樂﹐是故許多人都在中年開始信佛。尤其是讀書人。少年時喜文藝﹐到中年便傾向於哲理﹐由是接觸到佛典﹐於是便談空說有﹐成為佛教徒了。 宋代有一位陳季常﹐喜談佛而畏妻﹐蘇東坡因此在詩中嘲笑他道...

閱讀全文

三個原則定正見

甚麼是學佛的正見﹖ 釋迦說法﹐雖然橫說豎說﹐道出多端﹐看似眼花繚亂﹐但無論怎樣說﹐都圍繞著幾個中心話題﹐此即所謂「如來三法印」。 稱為法印﹐是說這些原則可以印證其為佛法。有些人﹐隨便結幾個手印﹐便說這...

閱讀全文

一個比丘尼之死

這些原則其實亦可以用於日常生活。 許多佛教徒﹐很重視吃素﹐這很好﹐吃素可以不殺生。但如果執著於自我來吃素﹐那卻是違反如來的三法印。 甚麼叫做執著自我來吃素﹖ 譬如說﹐吃素是為了保祐兒女﹐這便絕對是我執...

閱讀全文

可以說有﹐不可執有

印度佛家有一宗﹐叫中觀宗。中觀宗有一派﹐叫應成派。應成派對「自我」的看法﹐實在很適合現代人。 他們認為﹐人可以說有自我﹐確認自我﹐這樣做﹐一點錯都沒有。但卻不能執著自我﹐一執著﹐立刻便犯了原則性的錯誤...

閱讀全文

美德不等於修持

如果我們將「自我」僅看成是一種功能的發揮﹐而不執著於一個「自我」的存在﹐那麼﹐我們就可以生活得很瀟灑﹐而且生活得積極﹐因為有生活的目標﹐而不會斤斤計較日常生活中的雞蟲得失。 有些人將雞蟲得失看得很緊張...

閱讀全文

利己利人有分別

由修持表現出來的美德﹐沒有自我中心﹔一般人表現的美德﹐有自我中心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分別。 關於這點﹐還可以說得更詳細一點。 近代佛門有一位大修行人弘一法師。法師律己甚嚴﹐戒行精進﹐這即是他的美德。可是...

閱讀全文

境來心應﹐境去心無

人在中年學佛﹐很難避免名利的困擾﹐因為生活畢竟現實﹐一家人的衣食住行﹐擔挑都放在自己的肩頭上﹐要談擺脫名韁利鎖﹐未免不切實際。 但如果知道﹐佛家只是不執著於自我﹐並非否定自我﹐更非否定個人的社會功能﹑...

閱讀全文

由神宇可知心境

人活得快不快樂﹐其實也跟能否「境去心無」有關。 一個從不記恨的人﹐住的房子也許小一點﹐穿不起名牌貨色﹐吃的也只是粗茶淡飯﹐可是他卻可能比住花園洋房﹐穿名牌貨﹐吃必山珍海錯﹐可是卻滿心都是仇恨的人快樂得...

閱讀全文

一圈圈同心圓

談到人不可執著於「自我」﹐其實應該這樣理解── 我們做人﹐原來是拿自己作為圓心﹐畫出一圈一圈的同心圓。最接近圓心的一圈﹐是自己的家庭﹔然後往外推﹐一圈是近親﹐一圈是遠親﹐一圈是鄉親……。越接近圓心的﹐...

閱讀全文

學佛與現實的矛盾

在理論上﹐我們說「無分別」﹐說消除「自我」的執著﹐可以說得很輕鬆﹐可是實際上做起來﹐卻並不容易。 譬如說﹐現在的婦女要反歧視﹐要爭取平等﹐表面看起來即是「無分別」﹐但其實卻是有分別。正因為覺得有男女的...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