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書畫的收藏與投資

從前的人買字畫,跟現代人的目的有很大不同。前輩叫做收藏,現代則稱為投資。因為是收藏,便多了一點欣賞的意味,欣賞到極致,便是更多錢也不肯轉讓,甚至為權勢所逼時,寧願惹禍亦不肯讓步。京劇有一齣戲叫做《一捧雪》,便是寫嚴高父子謀奪王忬所藏「清明上河圖」的故事,王忬貴為巡撫,亦因不肯讓畫而遭禍致死,真可謂要畫不要命。

現代人既然是投資,當然志不在收藏,有人出高價,便雙手奉上,即使沒人出價,也無妨交拍賣行拍賣,那就是要錢不要字畫。

如今是商業社會,所以將藝術品作為投資,也是很正常的現象。然而投資項目繁多,既然揀藝術品作為投資對象,則投資者對藝術品自亦有相當興趣,筆者相信,許多人大概是寓投資於收藏,能夠獲利,固然最好,若市價不合理想,至少也有一件藝術品在手可供欣賞。因此討論一下收藏的技巧,對投資者來說,也許並非無益之事。

初學收藏的人,最好能專注一個目的。從前的收藏家每每如是。所謂目的,可以是一個畫的品種,例如專收明清山水,專收墨竹,墨梅之類,也可以專收一位畫家的作品。這兩種收藏,都有過成功的例子。近人陳叔通專收梅花,商務印書館曾為之刊行《百梅圖》,其藏品包括元明清三代,論專題收藏,陳氏可謂空前;近人羅孚則專收黃賓虹,筆者曾有機緣拜觀他的藏品,由黃賓虹五十餘歲的畫作,以至九十歲左右的畫作悉皆齊備。羅孚兄乃文化界,亦即窮文人而已,他的藏品是在五六十年代檢便宜檢回來,如今則應已價值不菲。

比較起來,專題收藏實比專人收藏容易。專題收藏只須訂定目標,見到適合專題的好畫便買,而專人收藏則須要獨具隻眼,能揀到適當的對象。例如揀黃賓虹,可謂揀中對象了,如果揀錯民國初年的海派山水,藏品恐怕便未必可以升值甚高。

所以從事藝術品投資的人,其實很可以參考前人的做法,這總比亂石投林要好。而筆者則贊成專題收藏,收藏的專題甚至可以定得窄一點,例如某一時期的山水專題,牡丹專題,羅漢專題等等。這樣做有一個好處,即是當藏品積累到相當數量時,整批藏品的價值會因此提高。

這樣做,便跟目前流行的「買人不買畫」作風大不相同。「買人不買畫」其實只是投機而已,跟投資完全不同。凡投機一定有人賺錢,有人虧本,因為投機市場根本是一場「零和遊戲」,而投資者則可寓樂趣於投資,而且是靠自己的心血來賺錢,靠自己的搜羅與蒐集來使藏品升值,那就跟投機完全不同。

所以投資者非要懂得欣賞不可。不懂欣賞,便談不上蒐集,因為買回來的可能全部是劣畫或偽作。

關於欣賞,也可以舉一個具體例子。

不久以前,出現過趙之謙花卉四屏的真偽風波,四屏拍賣之後,有人撰文力證其為偽作,拍賣商當然認為是真品。其實真偽問題很容易解決,稱其為偽作的人,說那些畫的筆力弱,那麼,我們便不妨找趙之謙的其他書畫來比較,專門比較筆力(這就即是欣賞了),如果存世的趙之謙作品,大部份都是筆力含蓄的,那就證明並不是筆力弱,而是趙之謙用筆沒有劍拔弩張之氣。

我們也可以這樣比較,將趙之謙跟任伯年來比(這也是欣賞),比較之下,我們便發現,任伯年的用筆一放到底,很少回鋒,而趙之謙則甚為遵守「無垂不縮」的原則。這樣一比較,我們便知道兩種筆墨有兩種不同的效果。當然你也可以將趙之謙跟吳昌碩比,跟齊白石比,甚至跟惲南田、陳白陽、徐天池比,如是一一比較,我們對趙之謙的風格便會多一點認識。既有認識,自然真偽立辨。

筆者曾在本欄提出,不論畫的真偽,但論畫的好壞。這個原則,便是為初入收藏之門的人而設,因為學懂欣賞,總比學懂鑑別要容易一些。而且壞畫雖真,恐怕亦沒有多少價值,反而好畫即使屬於偽作,其價值亦有相當。最著名的例子即是張大千仿石濤,明知是「仿作」,買家依然有興趣,因為「仿」得實在不俗,是故仍然有收藏價值。

學懂欣賞,雖然非一朝一夕之事,可是其中卻實有無窮的樂趣。如今畫集出版多,古今名畫幾乎都有彩色圖版,有興趣的人,可以攝製成幻燈片,用幻燈慢慢欣賞,將之與自己的藏品比較,久而久之,便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。筆者自己便曾經這樣做,拍攝了五六百張幻燈片,包括細部的攝影,躲在書房一味按幻燈機,那種樂趣,大概只有Hi Fi發燒友可以相比。

當然,若有機會面對真跡,欣賞自然更多樂趣。前年中國大陸將一批明清繪畫運往美國巡迴展覽,筆者便專看陳白陽跟徐天池的作品,一邊看,一邊揣摩其用筆用墨,心摹手追,然後欣賞全幅的神韻與氣韻,一幅畫可以看一個多小時,那真比收藏字畫還要快意。

如果投資藝術品,卻不肯去學欣賞,便等於隨便拿起一本馬經,照貼士去買馬,雖贏錢亦沒有樂趣,何況贏錢的機會未必很大。所以,「買人不買畫」的風氣,實在大不利於投資,那種層次,有如臨場跟風,老馬迷一定不肯這樣幹。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