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3) 釋迦說離幻法界觀

由上來觀修,菩薩圓覺成就,得圓覺果。菩薩所得果與佛相同,得一切覺。一切覺即是覺性周遍一切法,與一切法無雜無壞,一切法入覺性而無雜,覺性入一切法而無壞,所以菩薩不受法縛,亦不求得法解脫。

或問,何以菩薩的圓覺成就可以與佛相同?因為圓覺一性,並不因證覺的人而異,所以菩薩之所證即同佛之所證。這可以作一譬喻,一人在廣大平野上見日光,另一人則在暗室中窺見一隙日光,二人所見都是日光,日光唯一無有分別,所以不能說前者見的是日光,後者見的不是日光,二者分別,只是日光的廣仄不同。

既菩薩圓覺性與佛相同,所以功德便亦相同,說為「不求法脫、不厭生死」如是等等。

經文接着說覺性平等,因為是一切覺,所以便等同佛的覺性周遍法界。以眼光為喻,「曉了前境」,即是眼光明見現前境界,所見必然平等,因為眼光不會只見眼前的花,不見眼前的葉;不會只見眼前的人家,不見眼前的小徑,所以說「光體無二、無憎愛故」。

因為覺性平等入一切法,所以亦可用圓覺來覺心識,是即菩薩觀照自己的心,由是而得寂滅,寂滅境界亦一味平等,所以說無修、無成就(無可修之修,無可證之果,即是不作意於修,亦不作意於證果)。這種證智境界(亦可以說是心識境界),說為「圓覺普照,寂滅無二」。

經文接着說「普照」,那便是遍照法界,「百千萬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」。這裏說的諸佛世界,既包括法身佛的法界,亦包括報身佛的報土,化身佛的化土,即是廣包含法界與法界中的一切世界。諸佛世界實亦猶如空花,報土與化土皆有起有滅,與法界不即不離、無縛無脫。在這樣的圓覺普照境界中,「始知眾生本來成佛,生死湼槃猶如昨夢」。

眾生本來成佛,是如來藏思想,不過在如來藏系列經中並未明說。但說眾生心性實在即是佛性,這便亦是說眾生本來是佛。甯瑪派的大圓滿道,以清淨大平等性為見地,於見地中亦說眾生本來是佛,其阿賴耶識本來是如來藏。

接着,即依圓覺心識(如來藏心識)來說心識境界。於境界中,生死湼槃無起無滅,無來無去,這恰恰便是如來藏境界。

境界中遠離能所。若說有所證,然而「其所證者,無得無失,無取無捨」,是即等於無所證;若說有能證,然而「其能證者,無作無止,無任無滅」,是即等於無能證,所以經言「無能無所,畢竟無證,亦無證者」。總的來說,便是一個「一切法性平等不壞」的境界,這便與清淨大平等性相同。

總結,佛說漸次修行,即說先須知所修為如幻三昧,由是應當正念,遠離諸幻,然後依止如來奢摩他行,堅持禁戒而淨修。這是初入道的修行。

接着是思惟,觀身為四大和合,如同幻化;觀心緣於習氣,所見如幻。由此思惟而成身心俱幻的境界。

再接着是住持,即是觀修離幻,由是成就方便,現觀外境六塵清淨,內身根識清淨,內外(「中外」)四大清淨,世出世法清淨,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清淨(一切法異門即使言說不淨,實亦清淨)。於是即能住入覺性周遍的平等性,現證六根、六塵遍滿法界,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。由此現證,即住入清淨大平等性。知眾生本來是佛,生死湼槃如夢。

修本淨圓覺離幻,即是如是。

 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