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茶、湯、藥三品

元明人有三類食品,很容易混淆,曰:「茶」、曰「湯」、曰「藥」。照王亭之考究,蓋皆由宋人「點菜」的方式變化而來。

宋人飲茶的方式不似唐人,茶中可以放藥,亦可以放果品或果仁,所以到了元明兩代,便漸漸將有茶葉及香料「點」成的茶專稱為「茶」;以花果及果仁點成者,無茶葉,乃專稱為「湯」;若以茶葉加香料為末、或和為丸子者,則稱為「藥」矣。

《水滸》的初本應是元人的著作,看王婆所「點」的茶,頗有茶湯不分的意味;及至《金瓶梅》,乃明人的著作,西門慶常帶點香茶在身邊,用來嘴嚼則要開口去討,此則實為「藥茶」,或稱為「食藥」,或簡稱為「藥」。

不妨抄錄《易牙遺意》三則,以見三者分別之大概──

「瑞香湯」;山藥四両、烏梅一両、甘草一両、丁皮、木香各一錢,為末。

「末茶」:新嫰茶五十両、綠豆、山藥各一斤。

「蓽澄茄丸」:木香、三賴、蓬朮、檀香各一錢;丁皮六錢;薑黃、香附、藿香各三錢二分半;甘松、陳皮五錢二分半;唐朮八錢;蓽澄茄四両為母。甘草末八両,水發丸。

將三者比較,即可知「湯」等於沒有茶葉的「茶」;「茶」等於沒有藥的「湯」,而「丸」則為藥料之製,蓋已經過「香茶」的階段,再發展到索性有藥無茶。

是故廣府人的「杏仁茶」,在元代稱為「杏湯」,而廣府人卻偏偏保留着古老的稱謂。分別是受南宋遺民的影響,在宋代茶湯不分,這亦可以提供一個證據。

元明人的「食藥」,今日似乎已少流傳,唯「仁丹」之類仍得其神髓,此蓋日人從中國學來的古老文化。

王亭之談食
出版日期:一九八七年二月

 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