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5) 釋迦說圓覺不動

釋迦答金剛藏,先說何以眾生具圓覺性依然輪迴。此答是解釋金剛藏三個疑難的關鍵。

輪迴界一切法落於相對而成立,所以有始終、生滅、前後、有無、聚散、起止等等相對法,而且住於相對法內。這些相對無非都是如幻的妄境,眾生將如幻妄境取為「我所」,由是「自我」即成妄心,妄心念念相續,循環往復而作取捨,如是即成輪迴。於輪迴中,本來清淨的圓覺心亦同時輪迴,這輪迴的圓覺心雖然未失圓覺,但圓覺卻不顯露,反而顯現為無明狀態。佛說譬喻,不斷眨眼,靜止的水都被會看成流動;定眼而看,一把旋轉的火就會被看成火輪;天上浮雲流動,會被看成是月亮運行;舟船行駛,會被看成是河岸移動。由這四個例,便可說明圓覺之覺已被覆蓋,是故心性現為無明,自然就會錯認流水、旋火、月動、岸移,但圓覺之性其實此時未變,只能說受到覆蔽,現為如幻妄心。由此便有金剛藏菩薩的三疑。

金剛藏初疑,若眾生本來成佛,何以眾生還有無明?若明上來所說之理,便應可以釋疑,不過釋迦仍然用譬喻來作解釋。

釋迦先喻,猶如翳眼見空華,當翳眼已除之時,不應質疑「此翳已滅,何時更起一切諸翳?」何以不應質疑,因為翳眼與空華並非互相觀待而成立(非由相依相對而成立)。為甚麼呢?因為當翳眼見空華時,只有翳眼存在,實在並無空華顯現,無病的眼即不見空華,依世俗現象,應當說翳眼有而空華無,所以二者不成觀待。

金剛藏問,眾生本來成佛何以還有無明,那就等於問:翳眼已除,何時更起諸翳。因為本來成佛的眾生,只是自性本來湼槃,猶如眼本清淨無翳,現在眾生並未用清淨眼來見,是故妄見生死而成無明。清淨眼可以說是實有,如幻的無明現象可以說是虛無,二者不成觀待,所以金剛藏的疑問不能成立。

釋迦由是結成,說為「生死湼槃同於起滅,妙覺圓照離於花翳。」妄見生死即是翳眼見花起,悟入湼槃猶如翳除見花滅,由是當知虛空非暫有暫無,如來圓覺隨順虛空平等本性。這便是釋迦的開示:以虛空為喻,並不是因離空花而成暫有,因離眼翳而成暫無,所以本淨圓覺妙心並不因翳與花而動搖,以無動故,便成如來法身,可以決定,這如來法身既不與空花相依相對,是故虛空大平等性永恆。

或有人質疑,說虛空大平等性永恆,是否落於常見。答言:不落。因為虛空大平等性不落現象,只是一個境界,對境界不能說常說斷。

釋迦次喻。譬喻銷熔金礦而得金,金並不是因銷熔而成為有,所以離一切幻垢得證圓覺性,圓覺性並非因離幻始有,實為本有,一如黃金於礦石中本有。既已銷熔成金,就不能說黃金可以再成礦石,所以既已證成圓覺,就不能說圓覺再起無明。

這個譬喻,就回答了金剛藏兩個疑問。

如果眾生本有無明,何以說眾生本來成佛?由金礦喻當知,眾生並不是本有無明,一如金礦並不是本有礦石而無黃金,正因為本有黃金,才可以說眾生本來成佛。

如果「十方異生」本來成佛,無明只是後起,那便是成佛後還生起無明。何以如來還會生起煩惱?說十方異生本來成佛,有如說:金礦本有黃金,並不是說有黃金後生起礦石。所以不能說本來成佛,無明後起。

由金礦喻可以決定,圓覺妙心並非新生,本來具足。

對這決定,亦有人質疑,既然是本有,那麼一切觀修便「本非成就」。應知觀修的功能是破除無明,得令圓覺性顯露,一如銷熔礦石令黃金顯露。更且,一如成金之後不復成礦,所以現證本淨平等圓覺性之後,此圓覺性便不會再起無明。

關於這個問題,還可以補充經文而說。因為有人還會質疑,既然有一個本初圓覺妙心,這圓覺心,必須有無明生起,然後才令這本初心變成無明妄心。用你的譬喻來說,本初既有黃金,必須有土埋才能令黃金成為礦中金,那麼怎能說,我們現在還有本初的圓覺妙心呢?

答這個問題,其實很簡單。一塊黃金埋在土中,無論經多少劫都不會成礦,所以無論歷多少劫、經多少次輪迴,圓覺心始終是圓覺心。於本初,眾生的圓覺妙心實由業力而成覆蓋,因為眾生一生下來便同時具有身、語、意三業,因為眾生必須隨緣而任運圓成,其任運便須作業,不作業則無法適應相礙,任運不成,生命亦不成顯現,所以無明只是覆蓋了圓覺妙心,並不是混雜了、污染了圓覺妙心。觀修只是除去覆蓋,所以說是除障。

經文接着勸告,不能用劣慧來測度深智,一如不能用螢光來燒須彌山。不用輪迴心生輪迴見,來測度如來的圓覺。欲證圓覺,須斷除輪迴根本,所謂輪迴見,即是六塵妄想所緣習氣。由妄心可以生起種種巧詐,此如質疑圓覺、質疑如來藏的妄說,由巧詐心建立得似乎頭頭是道,實際上只是種種曲解。此一切曲解,無非只是分別,「如是分別,非為正問」。

總的來說,欲求寂滅,須先斷無始輪迴根本,這輪迴根本,便是以輪迴心生輪迴見。由釋迦此答,引起下來所問。

 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