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baadmin

(25)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三)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已說三種單修,其餘有二十一種修習,前代稱之為交絡修,這又可以分為三組,以奢摩他為首者七種,以修靜為主;以三摩缽提為首者七種,以修幻為主;以禪那為首者又七種,不住靜...

閱讀全文

(26)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四)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前已說十種,今則說交絡修的第二組。即以三摩缽提為首的第十一種至第十七種。 前已說先修奢摩他時非唯修奢摩他,只是主修奢摩他而得靜慧果,今說先修三摩缽提,當然亦非唯修...

閱讀全文

(27)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五)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前已說十七種,今則說交絡修的第三組。即以禪那為首的第十八種至二十四種。 雖說以禪那為首,但亦不是唯修禪那,只是先主修禪那,然後再及其餘兩種觀行,而觀修禪那時,實亦...

閱讀全文

(28)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六)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觀修,現在說到最後一種,即是「圓修三種自性隨順」,亦即三觀齊修。 三觀齊修其實只是一修,因為一切法平等,所以修一法即是修一切法,上根利器不必追求多法,也不必將法異門逐門去理...

閱讀全文

(29) 淨諸業障問開悟法性

第九位問佛的菩薩是淨諸業障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八位。上來七位問觀修的菩薩,所問的都是如何觀修圓覺,佛已依次第一一答竟,至說二十五輪為止。現在淨諸業障菩薩問的依然是觀修,但卻轉入另一話題,問佛如何開悟法...

閱讀全文

(30) 釋迦說開悟法性(一)

釋迦答淨諸業障所問,分四段文字而答。 第一段,說眾生迷悟於四相。四相者,即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(經文作「壽命」)。 眾生無始以來即執此四相,即如前經文所說,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」...

閱讀全文

(31) 釋迦說開悟法性(二)

說四相已,釋迦隨即開示,末法時即由不能了知四相而來,因為修行人不能成一切聖果,即使能得正法,既不得果,所以只能稱為正法末世。 為甚麼不能成一切聖果呢?因為修行人妄認四相之我相為湼槃相。下來即說我相不能...

閱讀全文

(32) 普覺問法行

第十位問佛的菩薩是普覺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九位。 上來釋迦答淨諸業障菩薩問,即是指出觀修者的禪病,所證、所悟、所了、所覺皆是禪病,所以普覺菩薩才會說:「大悲世尊!快說禪病,令諸大眾,得未曾有,心意蕩然...

閱讀全文

(33) 釋迦說法行

釋迦說法行答普覺菩薩五問,依次如下── 第一,應求何等人。 釋迦云:所謂善知識,即是「正知見人」;所謂「正知見人」,即是「心不住相」;「不着聲聞緣覺境界」;「雖現塵勞,心恆清淨」;「示有諸過,讚歎梵行...

閱讀全文

(34) 問答觀修道場及具體觀修

第十一位問佛的菩薩是圓覺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十位。 圓覺菩薩是最後一位問佛的菩薩,所以便問及如何安居來修圓覺清淨境界,這即是如何結道場而修,以及道場的規制。此外,圓覺菩薩又問及,圓覺三種淨觀中,到底以...

閱讀全文

為甚麼要學佛?

為甚麼要學佛?這應該是很多人想理解的問題。 如果從究竟來說,可以答:因為求解脫、因為想成佛,這些答案未必令從未學佛的人感到興趣,所以筆者只從世俗來說這問題。筆者認為,要想生活得自在,就要學佛,而且還要...

閱讀全文

龐居士學佛自在

唐代有一位大居士,名叫龐蘊,跟隨馬祖道一禪師學佛。他是位大富翁,而且是襄陽的大富翁,當時的襄陽是通都大邑,有如今日的上海,你想想便知道他的家業有多麼大。 馬祖怎樣傳法給龐居士,不得而知,但可以說教授得...

閱讀全文

禪宗與密宗

現時流行學密宗,於是便忽略了漢土的教派,其實漢土的禪宗、華嚴、天台、淨土都很高深,同樣是觀修如來藏的教法,尤其是禪宗,一超直入如來藏,相當適合漢人的根基,所以有意學佛的人,可以禪密雙修,如果教法正確(...

閱讀全文

作意與伎倆

有弟子對筆者說,他在大陸有一位老同學看了「為甚麼要學佛?」一文,甚為讚賞,寫下感言:「如實生活,關鍵只在於是否落於名言概念來生活,如果落,那便是依概念來生活,如果不落,那便是平常」,說得真好。謝謝這位...

閱讀全文

怎樣讀佛典

筆者年幼時學佛,其實只是學讀佛經,家中藏佛典頗多,在書房中陳列得很有條理,一本經,先排列不同的版本,或不同的異譯,然後接着排列有關這本經的典籍,例如各家釋論、各家講錄,所以筆者讀佛經時相當方便,找到一...

閱讀全文

讀佛典要作抉擇與決定

讀佛典要作抉擇。不是抉擇讀那一本佛典,而是一邊讀一邊要作抉擇,現在仍以《辨法法性論》為例。 論文一開始,便明說本論的主題,是辨別所當永斷、所當現證者為何,並且強調是從「能相」來作辨別。這樣一來,讀者必...

閱讀全文

學佛一定要知佛密意

當筆者決定接受這個專欄的任務時,曾經加以考慮,怎樣寫好呢?近十多年來,筆者的譯著,都着重說佛密意,而且寫得比較有學術性,所以並非面向大眾。不過,這些翻譯與作品,卻獲得一些好評,當然亦惹來謾罵與誹謗,所...

閱讀全文

學佛切勿「自毁傷」

談到學佛必須知佛密意,還可以引《維摩詰經》來再談一談。 《維摩詰經》有一段經文,是釋迦對彌勒菩薩開示:菩薩有兩種相,一種是只重視言說,「好於雜句文飾之事」,這是新學咅薩;一種是「不畏深義,如實能入」,...

閱讀全文

談談信仰佛教的態度

我在佛教界中朋友很少,一直以來只認識一些學者,沒有甚麼宗教界的朋友,原因就是我對信仰佛教的態度很執着。到底為甚麼要信仰佛,要聽從他的教導?不把這問題回答清楚,那便只是盲目的信仰。宗教家通常不管這些,有...

閱讀全文

閱讀佛典的態度

要用甚麼態度來閱讀佛經?提出這個問題似乎多餘,自然是應該用虔誠信仰的態度來閱讀。在原則上,這個答案不錯,但我敢打賭,釋迦牟尼一定不會讚成沒有原則的虔誠信仰。所以他說:如果認為我有說過一個字的法,那就是...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