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近期文章: | 
| 146. | 当代国学大家谈锡永2019书画巡展(广州站)今天开幕 | 
| 145. | 談上師與樓宇烈教授會面 | 
| 144. | 談六法 | 
| 143. | 萬物無法,始於一畫 ── 談我的藝術觀點 | 
| 142. | 好畫與壞畫 | 
|  |  | 
| 目錄: | 
| 1. | 國畫的用粉 | 
| 2. | 潘天壽的賦色 | 
| 3. | 鮑少游三長卷 | 
| 4. | 徐劉畫藝不相侔 | 
| 5. | 潘簡黃繁各擅場 | 
| 6. | 談傅抱石 | 
| 7. | 談趙崇正師 | 
| 8. | 悼丁衍鏞先生 | 
| 9. | 小記趙是旦兄 | 
| 10. | 重新認識水墨畫的傳統 | 
| 11. | 經濟催生藝術流派 | 
| 12. | 平心論嶺南派 | 
| 13. | 「西畫」國畫化 | 
| 14. | 再談「西畫」國畫化 | 
| 15. | 《中麓畫品》──吳派眼中釘 | 
| 16. | 小論畫品 | 
| 17. | 談「明銳」 | 
| 18. | 論畫題與出術 | 
| 19. | 氣韻的動靜 | 
| 20. | 疏體與密體 | 
| 21. | 試從極端窺看 | 
| 22. | 空白與餘紙 | 
| 23. | 應提倡「一筆不苟」 | 
| 24. | 何嘗霸悍 | 
| 25. | 水墨 | 
| 26. | 與劉國松商榷筆墨 | 
| 27. | 三尾鯉魚 | 
| 28. | 鄧芬冊頁的兩種評價 | 
| 29. | 趙崇正畫虎 | 
| 30. | 「王畫潘題」 | 
| 31. | 猩猩滾畫 | 
| 32. | 羅兩峰畫荔枝 | 
| 33. | 送子天王 | 
| 34. | 再談「送子天王」 | 
| 35. | 黃賓虹不躐等 | 
| 36. | 「張范畫展」觀後 | 
| 37. | 張韶石的牡丹展 | 
| 38. | 洪通的故事 | 
| 39. | 向畫家與畫商聲明 | 
| 40. | 為畫而畫的學畫人 | 
| 41. | 門外看畫 | 
| 42. | 八方藝苑 | 
| 43. | 小談「雅集」 | 
| 44. | 揭露甚麼?鼓勵甚麼? | 
| 45. | 框框 | 
| 46. | 一則珍貴資料 | 
| 47. | 民初以來的廣東畫人 | 
| 48. | 畫樹成林 | 
| 49. | 畫評不是公關稿 ── 兼談畫評的三種功能 | 
| 50. | 筆墨 ── 是國畫的骨架 | 
| 51. | 算眼前此外皆閒事 | 
| 52. | 筆畫 ── 國畫批評的標準 | 
| 53. | 「以書入畫」文人畫 | 
| 54. | 我習國畫的過程 | 
| 55. | 筆墨之外‧還有意境 | 
| 56. | 寫畫有法非「無法」 | 
| 57. | 搞出來的「現代國畫」 | 
| 58. | 不必研究畫的真偽 | 
| 59. | 夜讀幾本畫冊 | 
| 60. | 「筆墨隨時代而變」── 初談嶺南畫派 | 
| 61. | 寧要辮影‧不要鞭影 | 
| 62. | 論詩論畫本來同 | 
| 63. | 以齊白石為例談造型 | 
| 64. | 藝術對工具的適應 | 
| 65. | 寫畫的生與熟 ── 筆熟而後生拙‧猶如脫繭化蝶 | 
| 66. | 一邊喝酒‧一邊叨叨 ── 長島晚餐一席談 | 
| 67. | 「六法」其實很新潮 | 
| 68. | 花卉畫造型兩例 | 
| 69. | 造型然後始得神 | 
| 70. | 一綫便分天與淵 ── 談三種「圖案化」造型 | 
| 71. | 「活水」也得有源頭 | 
| 72. | 相畫猶如相人 | 
| 73. | 始出麗霜結‧今來白露晞──讀乾隆《歲寒三友圖》的感想 | 
| 74. | 寫畫寫文章,誠意好重要 | 
| 75. | 能開風氣便宗師 | 
| 76. | 梁楷及《八高僧故實圖卷》 | 
| 77. | 多謝「隔壁老人」 | 
| 78. | 返到六十年前 | 
| 79. | 生死淵源歐振雄 | 
| 80. | 藤花漫想 | 
| 81. | 王亭之一幅山水畫 | 
| 82. | 司徒父子畫展:堂構相承 | 
| 83. | 照人天半玉顏酡 | 
| 84. | 隔壁老人贈詩 | 
| 85. | 筆筆中鋒有是非 | 
| 86. | 健毫和柔毫 | 
| 87. | 建立書法體系 | 
| 88. | 美學系統有待建立 | 
| 89. | 康熙御書及其他 | 
| 90. | 王漢翹的一幅字 | 
| 91. | 靚字與靚畫 | 
| 92. | 趙之謙刻印 | 
| 93. | 談上海治印 | 
| 94. | 吳子健刻印 | 
| 95. | 鈐印 | 
| 96. | 陳若海甲骨文印 | 
| 97. | 國畫的一項重要因素──人與自然的離合 | 
| 98. | 「佳寧現象」在國畫市場 | 
| 99. | 我守其一,以處其和──國畫受道家的影響 | 
| 100. | 且說「畫中有詩」 | 
| 101. | 主控與法官兼於一身──答劉霜陽君《論吳冠中》 | 
| 102. | 「道」不可須叟離 | 
| 103. | 先廓清一些迷霧 | 
| 104. | 道家的「守一」與筆法關係 | 
| 105. | 石濤的「一畫」──我對萬物,興會淋漓 | 
| 106. | 畫風的流變與道家的流變 | 
| 107. | 變不是亂,革命不是流寇 | 
| 108. | 境由心生,畫由意造 | 
| 109. | 情意與神氣──《南田畫跋》四則 | 
| 110. | 文明人的歸宿──談道家思想與現代 | 
| 111. | 氣韻與「現代」兩例 | 
| 112. | 「錯用意」與「詭怪」──不是獨善與新奇 | 
| 113. | 空靈然後始得意象 | 
| 114. | 貫氣與貫力──自然與機械,綠色與黑色 | 
| 115. | 談談「筆力」──有力不是粗硬 | 
| 116. | 黃賓虹談用筆──平留圓重變 | 
| 117. | 筆墨‧源流‧創造──黃賓虹開出的門徑 | 
| 118. | 「金冬心之窮況」──黃賓虹的牢騷 | 
| 119. | 「筆筆中鋒」便不奇 | 
| 120. | 未談墨法先扯雜談 | 
| 121. | 墨法是最佳效果──兼談嶺南派的用墨 | 
| 122. | 認識筆墨,不要討厭筆墨 | 
| 123. | 談偽品與收藏 | 
| 124. | 試談欣賞畫作的原則 | 
| 125. | 初談神氣道理 | 
| 126. | 下筆如有神 | 
| 127. | 「氣韻」的三個要素 | 
| 128. | 畫理其實是自然 | 
| 129. | 以道御氣,以道御筆 | 
| 130. | 由宋代墨梅看「現代」 | 
| 131. | 談書畫的收藏與投資 | 
| 132. | 「心法相入」是藝術原則──由離紙與鎮紙談起 | 
| 133. | 「留白」是整體美的要素 | 
| 134. | 由蘭圃想到書畫 | 
| 135. | 由漢印到清代山水畫──道家思想的發展 | 
| 136. | 由印壐看傳統 | 
| 137. | 參差與揖讓──道家思想影響藝術的另一面 | 
| 138. | 歷程 | 
| 139. | 嶺南派第二代傑出人物── 趙崇正先生的藝術與生平 | 
| 140. | 「嶺南派」平議 | 
| 141. | 題陳炳光書 | 
| 142. | 好畫與壞畫 | 
| 143. | 萬物無法,始於一畫 ── 談我的藝術觀點 | 
| 144. | 談六法 | 
| 145. | 談上師與樓宇烈教授會面 | 
| 146. | 当代国学大家谈锡永2019书画巡展(广州站)今天开幕 | 
|  |  | 
|  |  | 
|  |  | 
|  |  | 
|  |  | 
|  |  | 
|  |  | 
|  |  |